-
【江西招商】江西品牌商品出口网上交易会开幕 数字化平台助力企业"云端"拓市场
江西省商务厅以创新模式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通过举办品牌商品出口网上交易会,搭建数字化贸易平台,组织222家本土企业与全球5000余家采购商实现"云端"对接。此次交易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VR技术,全方位展示江西企业实力,将生产车间和产品样品进行数字化还原,打造24小时不间断的跨国贸易洽谈场景,涵盖电子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七大重点产业领域,标志着江西省外贸数字化转型迈出重要一步。 一、数字化展会创新外贸模式 江西省首次采用全线上形式举办自办展会,突破传统展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企业生产环境、资质证书和产品样品进行1:1数字化还原,境外采购商可随时通过虚拟展台了解企业详情。这种创新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参展成本,据测算,单家企业平均节省差旅及展位费用超过80%,同时获得更长的展示周期和更广的客户覆盖面。 二、技术赋能提升贸易效率 交易会平台整合了智能匹配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采购商可通过关键词搜索、行业分类等多维度筛选目标企业,系统还能根据浏览记录智能推荐相关供应商。VR实景技术让采购商"沉浸式"参观江西企业的生产车间,直观了解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流程。平台支持多语言实时翻译功能,消除语言障碍,确保沟通无障碍。 三、多元产业展现江西制造实力 展品覆盖电子及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及饮料等七大领域,集中展示江西制造业发展成果。电子家电板块突出智能家居和新能源产品,纺织服装板块主打生态环保面料,食品饮料板块重点推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物医药专区展示了中药现代化成果,车辆及配件板块呈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这些产品充分体现了江西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四、国际关注彰显开放姿态 多国政商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开幕式,表达对江西产品的认可与合作期待。南美地区代表关注江西农产品加工技术,东南亚国家青睐电子元器件产品,非洲市场对江西制造的日用消费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国际反响印证了江西制造的全球竞争力,也为后续深化合作奠定基础。 五、长效机制培育外贸新动能 交易会闭幕后,线上平台将转为常态化运营,持续为江西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和商机对接服务。江西省商务厅计划建立线上展会数据库,跟踪分析采购商行为数据,为企业提供市场趋势研判。同时将总结首届经验,优化技术方案,未来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线上专场,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展会新模式。 此次网上交易会的成功举办,是江西省应对全球疫情挑战、稳定外贸基本盘的创新举措,也是推动"数字商务"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地理阻隔,帮助江西企业更高效地对接全球市场,为后疫情时代外贸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路径。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当前外贸订单的稳定,更培育了企业运用数字工具开拓市场的能力,为江西制造走向世界搭建了可持续的数字化桥梁。
2025-07-10
-
【江西招商】江西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扩容助力创新高地建设 科技招商注入强劲动能
江西省通过大幅增加省级科技专项资金预算,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为招商引资和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资金保障。此次预算调整聚焦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等重点领域,旨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一、专项资金规模持续扩大 江西省财政厅公开信息显示,省级科技专项资金预算在原有基础上新增5.6亿元,总规模达到15.1亿元。资金重点投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及区域创新体系,其中6亿元用于支持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科研合作项目,1.4亿元用于省级创新平台及“一廊两区六城多点”创新区域体系建设。 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提速 江西省围绕稀土、中医药等优势领域,深化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等“中字头”项目获得重点扶持,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高地。同时,庐山植物园等基础研究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江西省生态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三、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成效显著 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江西省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独角兽、瞪羚企业成长。此前安排的2600万元培育资金已催生7家独角兽(含潜在、种子)企业和90家瞪羚(含潜在、种子)企业。新政策明确,对每新增一家首发上市企业,省级财政将给予其注册地政府500万元奖励,进一步激发地方培育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 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江西省通过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资金使用突出绩效导向,重点支持具有产业带动力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科技投入效率,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更优质的创新环境,助力江西省打造中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2025-07-10
-
【贵溪市招商】贵溪经开区以“五型”政府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近年来,贵溪经济开发区以“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政府建设为抓手,通过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精准招商等举措,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其中,招商引资工作立足首位产业,摒弃粗放模式,实现项目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贵溪经济开发区将“创新”作为核心发展动力,投资建设贵溪市科技创新中心,该中心获批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支持的省级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创新载体,推动产学研融合,助力企业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为铜加工、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二、“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贵溪经济开发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累计取消5项审批事项,推行“只跑一次”或“一次不跑”服务模式,实现审批流程透明化、高效化。改革措施显著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新开工、在建及投产项目数量稳步增长,企业办事成本大幅降低。 三、精准招商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贵溪经济开发区转变传统招商思路,从“粗放引进”转向“轻资产、重资本”模式,聚焦铜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首位产业,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等渠道严选优质项目。招商策略的优化推动产业集聚度提升,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服务型政府加速项目落地 贵溪经济开发区建立全周期项目服务机制,从签约到投产提供“一站式”跟踪服务。通过提前介入、并联审批等方式,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高效的政务服务吸引更多企业落户,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五、过硬作风保障发展实效 贵溪经济开发区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以务实作风落实惠企政策,定期开展企业走访,及时解决用地、用工等难题。通过考核激励与效能监督,确保“五型”政府建设成果转化为实际发展效能,持续优化区域经济生态。
2025-07-10
-
【赣州招商】赣州出台新政力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区域竞争优势新引擎
赣州市通过出台《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抓手,聚焦投资支持、人才激励等七大领域,为总部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扶持,旨在提升城市能级和区域竞争力。政策创新提出“迁营支持”和“一事一议”机制,吸引优质企业落户赣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赣州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总部经济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政策明确以“引大引强”为导向,通过差异化扶持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央企、民企等各类总部机构集聚。赣州市强调政策与“十四五”规划衔接,重点培育金融、科技、商贸等领域的总部企业,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二、七大核心扶持措施解析 1.投资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新设或迁入总部企业,按实缴注册资本比例给予奖励,弱化具体数据表述,强调梯度化支持原则。 2.经营贡献奖励:依据企业在赣州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实施分段奖励,突出长期性与可持续性。 3.提能升级奖励:鼓励企业升级为区域性、全国性总部,配套相应激励。 4.办公用房补助:针对购置或租赁办公场所的总部企业,提供差异化补贴。 5.用地保障: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支持总部基地建设。 6.政务服务:建立绿色通道,推行“一企一专员”全流程服务。 7.人才激励:涵盖个税优惠、子女教育等配套,强化高端人才吸引力。 三、创新机制与差异化支持 政策首创“迁营支持”模式,允许省内跨市企业迁移总部后与原所在地政府共享税收收益,破解区域利益分配难题。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定制化支持,体现政策灵活性。赣州市同步配套产业基金、供应链协同等隐性保障,形成“政策+生态”双轮驱动。 四、实施保障与预期成效 赣州市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政策落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政策有效期至2025年底,期间将定期优化细则。据官方分析,此举有望推动赣州在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优势领域形成总部集群,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 五、横向对比与区域协同 参考北京、上海等地经验,赣州市政策更侧重区域协同发展,如“迁营支持”机制在江西省内属首创。政策还强调与赣州国际陆港、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的联动,强化“总部+枢纽”功能。官方信息显示,赣州市已与多家企业达成意向,后续将分批公布落地案例。
2025-07-10
-
【景德镇招商】景德镇外贸逆势增长 多元产业协同发力稳外贸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贸易的背景下,景德镇市通过精准施策推动招商引资与复工复产,实现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景德镇海关统筹疫情防控与稳外贸工作,聚焦企业纾困,助力陶瓷、医药、机电等支柱产业出口显著提升。统计显示,景德镇市前4个月进出口总值达18.06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陶瓷、医药品、机电产品及汽车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凸显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韧性。 一、疫情防控与稳外贸双线并进 面对疫情挑战,景德镇市强化联防联控机制,海关部门优化通关流程,推行“无接触”查验模式,保障进出口货物高效流通。同时,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解决企业物流、用工等难题,确保重点产业供应链稳定。例如,为陶瓷企业开通出口绿色通道,缩短检验检疫时间,推动陶瓷出口货值同比增长41.5%。 二、支柱产业出口表现亮眼 景德镇市依托传统陶瓷产业优势,加速拓展海外高端市场,高附加值艺术瓷与日用瓷出口占比提升。医药品出口货值达5.8亿元,同比增长11.6%,防疫物资与特色中成药成为新增长点。机电产品出口货值4.1亿元,增幅64.3%,反映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尤为突出的是汽车出口货值翻倍,同比增长101.7%,新能源车型受国际市场青睐。 三、政策赋能与企业创新驱动 景德镇市落实减税降费、出口信用保险等稳外贸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海关推出“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便利措施,压缩通关时间30%以上。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部分陶瓷企业依托数字化营销实现订单量逆势增长。此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品创新,如抗菌陶瓷、智能机电设备等差异化竞争力增强。 四、进口增长凸显内需潜力 景德镇市进口总值同比增长75.2%,主要集中于高端生产设备与原材料,反映本土产业升级需求旺盛。例如,陶瓷企业进口新型釉料与自动化设备,提升产品工艺水平。医药企业加大原料药采购,为出口产能提供支撑。进口结构优化表明,景德镇市正通过“双循环”联动增强外贸可持续性。 五、区域协同与长远布局 景德镇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通中欧班列陶瓷专列,拓展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同时,联动省内南昌、九江等港口资源,构建“陆海空”立体物流网络。未来,景德镇市计划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外向型产业链项目落地,并推动跨境贸易数字化,巩固逆势增长态势。
2025-07-10
-
【南昌招商】江西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效应凸显 助力人才强省战略与招商引资
江西省通过建设11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有效推动人才资源集聚与产业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些产业园在招商引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服务用人单位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江西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核心载体。 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完善 江西省已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布局,包括国家级中国南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以及5个省级、3个市级和2个县(区)级产业园。这种梯次分布的结构不仅强化了区域协同效应,还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人才提供了精准服务。产业园通过政策集成、资源整合和功能优化,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产业规模与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江西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达1636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产业规模突破380亿元。产业园通过市场化运作,全年服务各类人员近千万人次,覆盖用人单位数十万家次,成功促进就业和人才流动超两百万人次。产业园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为江西省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化人才。 三、人才集聚高地功能日益凸显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有效缓解了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用工需求。产业园不仅提供招聘、培训等基础服务,还拓展了高端人才寻访、技能评价等专业化服务,助力江西省构建多元化人才生态。此外,产业园通过举办行业峰会、技能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区域人才吸引力。 四、政策支持与市场化机制协同发力 江西省通过出台专项政策,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产业园重点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产业园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专业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未来,江西省计划进一步扩大产业园辐射范围,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合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服务体系。 江西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成果,标志着区域人才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持续优化服务功能和产业生态,产业园将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025-07-10
-
【上饶招商】上饶绿投集团与工行达成战略合作 共推野生动物园项目建设
上饶绿投集团与工商银行上饶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招商引资与金融支持加快上饶野生动物园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工行在信贷规模、创新融资等领域的优势,为项目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助力上饶市文旅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战略合作背景与意义 上饶野生动物园项目是上饶市重点打造的文旅标杆项目,选址于信州区与广丰区交界的生态核心区,定位为集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上饶市旅游吸引力,带动周边产业协同发展。此次上饶绿投集团与工行的合作,标志着金融资本与地方重大项目的深度对接,为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旅开发注入强劲动力。 二、合作核心内容与金融支持 根据协议,工商银行上饶分行将在未来三年内为上饶绿投集团提供不低于30亿元的新增融资支持,优先保障野生动物园项目的信贷需求。合作范围涵盖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普惠金融延伸服务等领域。工行将通过定制化金融产品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同时协助企业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三、项目规划与社会经济效益 上饶野生动物园项目计划分阶段建设,核心区域包括动物展馆、生态体验区及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成后预计创造超2000个就业岗位,年接待游客量可达百万级规模,进一步盘活上饶市绿色生态资源。此外,项目将联动周边乡村发展特色农业与民宿经济,形成“文旅+生态+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模式。 四、政银企协同与未来展望 此次合作体现了上饶市政府、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力。上饶市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上饶绿投集团与工行还将探索绿色金融、数字文旅等创新方向,为上饶市建设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提供可持续支持。未来,双方计划将合作经验复制到更多民生与产业领域,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7-10
-
【江西招商】江西聚力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以科研平台赋能产业升级
江西省通过实施重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相继落户,赣江新区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实施四项人才计划,新引进180余名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5倍增长。这些举措为江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能。 一、重大科研平台构筑创新策源地 江西省将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突破关键技术、集聚高端人才的核心抓手。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建立,填补了江西省在国家级科研机构领域的空白,其研究领域直接对接稀土、新能源等江西优势产业需求。类似平台还包括南昌大学国际材料创新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分院等,形成覆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矩阵。这些平台通过"平台+项目+人才"模式,既解决产业技术瓶颈,又成为培养本土人才的摇篮。 二、立体化政策体系释放人才引力 赣江新区推出的"赣江海智""赣江创新"等人才计划构建了从安家补贴到项目扶持的全周期政策链。除4000余万元直接奖励外,还配套建设300余套精装修人才公寓,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江西省同步实施"双千计划",对引进的顶尖科研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在南昌、赣州等地建立7个省级人才产业园,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这些政策形成梯度化支持体系,有效提升了江西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才竞争力。 三、产才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江西省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航空制造、中医药等六大优势产业布局人才链。在南昌航空城,航空发动机研发团队带动形成20余家配套企业;赣州稀土研究院吸引的海外专家团队,推动稀土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九江经开区通过"人才飞地"模式,实现上海等地研发人才为江西所用。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引才策略,使江西高层次人才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85%以上。 四、开放协同拓展国际人才圈 江西省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12个,覆盖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通过"以赛引才"方式连续举办五届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南昌国际人才社区提供国际化医疗教育服务,赣江新区设立外籍人才服务专窗。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人才合作机制,共享专家库资源。这些开放举措使江西海外人才引进数量保持年均25%增速,其中新材料领域外籍专家占比达18%。 五、长效机制夯实发展根基 江西省建立人才发展指标监测体系,将研发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等指标纳入市县考核。在11个设区市建设人才服务综合体,实现"一站式"办理58项服务事项。建立省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定期召开人才座谈会。通过修订《江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人才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可达70%以上。这些制度性安排为打造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提供了保障。 当前,江西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创新人才高地的建设成效已初步显现。随着"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江西有望在中部地区率先走出一条以人才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平台能级、优化政策精准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更多"千里马"在赣鄱大地竞相奔腾。
2025-07-10
-
【江西招商】南昌发放1.82亿元研发奖补助力企业创新 普惠政策激发产业升级动能
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南昌市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向787家企业发放研发补助资金1.82亿元,最高单家企业获补955万元。此举旨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政策背景与制度设计 南昌市于2018年推出普惠型研发后补助政策,明确以企业研发费用统计和加计扣除申报为基准,不设规模或行业门槛。政策实施首年即兑现1.76亿元补助至658家企业,后续通过优化申报流程、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形成“填报即享”的激励机制。 二、资金分配与重点支持方向 此次1.82亿元补助重点倾斜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南昌市主导产业。公开资料显示,获得最高补助的955万元企业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项目涉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策通过“后补助”形式,直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间接带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约15%。 三、政策成效与区域创新联动 据江西省科技厅公开数据,南昌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提升,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2%。政策与江西省“2+6+N”产业规划形成协同效应,南昌高新区、经开区等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8家,形成“政策—投入—产出”良性循环。 四、长效机制与全国横向对比 南昌市科技局借鉴广东、江苏等地经验,建立“年度评估+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对比同类城市,南昌研发补助强度居中部省会前列,但补助覆盖率仍有提升空间。未来计划联动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
2025-07-10
-
【赣州招商】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 全产业链布局成效显著
赣州经开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国机智骏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当地已形成“整车+零部件+研发+检测+汽车文化”的完整产业链,总投资超800亿元的23个重点项目落地,标志着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新阶段。 一、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聚 国机智骏汽车有限公司在赣州经开区投产的A级纯电动SUV车型GX5,成为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里程碑式产品。依托国机智骏、凯马汽车、孚能科技等核心企业,赣州经开区构建了从动力电池、电控系统到整车制造的产业链闭环。其中孚能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软包动力电池供应商,为产业链注入关键技术支撑。 二、产业平台建设全面提速 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作为核心载体,已完成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升级,标准厂房和污水处理厂等配套项目同步推进。该科技城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重点布局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三大功能区,通过集约化发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江西省工信厅公开资料显示,该平台已吸引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家配套企业转移入驻。 三、全产业链招商成效凸显 赣州经开区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针对电机、电控、车载电子等关键环节开展精准招商。通过“链长制”推进补链强链,成功引进轻量化车身、智能驾驶系统等23个高端项目。江西省商务厅数据显示,相关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每亩380万元,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四、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赣州经开区联合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机构建立产学研联盟,在固态电池、智能网联等领域突破17项关键技术。当地建成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可完成整车性能、电池安全等62类指标认证。江西省科技厅指出,该检测平台服务范围已覆盖周边四省新能源汽车企业。 五、政策赋能产业升级 江西省出台专项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给予研发投入补贴、土地价格优惠等支持。赣州经开区配套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据江西省发改委披露,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数量较三年前增长210%,研发投入强度达4.3%。 当前,赣州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实现从单一制造向“研发-生产-服务”生态体系的转型。随着基础设施、创新要素、政策支持的协同发力,江西正加速成为中部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